傅濤:時代變局下的水業未來
來源:中國水網
“撲面而來的疫情,給世界帶來許多變化,加劇了百年未有之變局。新時代的特征對2020年后的水業,影響猶大。”6月12日,E20環境平臺董事長、E20研究院院長傅濤在“2020(第十八屆)水業戰略論壇”上闡述了時代變局下的水業未來。
以下為其發言整理。
傅濤
不同凡響的2020
中國40年改革,20年水務風云,本質上是以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為背景的。伴隨著城市化、工業化的發展,環境設施在內的基礎設施也在快速建設,這個過程促進了環境產業的快速增長。環境產業一定程度上來講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伴生品。
水務行業從點上切入,以點及面,聚小成大,積少成多,如今已經形成獨立的資本板塊和市場力量。
2020年不同凡響。為什么2020年面臨如此大的變化?因為城市化的路徑發生變化了,再加上中美對抗和疫情加速的原因,環境產業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。
環境問題首先在點狀爆發,早期的環境產業都在做點狀服務。伴隨城市化發展,城市污水排放標準不斷提高。水務行業曾經有15年左右的時間一直在圍繞排放做文章,做得巧做得大了就做成上市公司,行業主力軍由此形成。
伴隨人民需求的提高,環境要求也提高了,環境治理開始注重效果。從污水廠到一條河,環境治理由點及面。但點和點之間需要系統,需要集成,需要新模式,需要新的串聯,需要新的制度,需要新的技術,需要新的產業來進行配套。環境產業因此得到了升級。水務行業積少成多,形成了現在的規模。
從20年前一百多座污水處理廠,到現在一萬多座污水處理廠,水務項目越做越多,構成了環境產業的生態,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產業板塊。現在近百家各個板塊的環保上市公司構成了環境板塊,在資本市場有了自己的地位,水業戰略論壇也陪伴產業走到了今天。每年的水業戰略論壇都是千人盛會,今年的水業戰略論壇因為疫情的原因縮小了規模,采取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,網上直播觀看量已經突破1萬人次。
過去的二十年,水業以規模為標尺,以資本為驅動。過去18年的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評選基本只有一個標尺,拼的都是規模。但是,未來十大影響力企業的評選不可能只是單一標尺了。環境產業從無到有,早期的環境產業沒有體系,基本上是誰有錢,誰投資,誰擴大規模,誰影響力就最大,至少這20年是這樣的。
另外,資本驅動是水務行業的根本。一個水務項目合作期動輒二三十年,但政策、經濟、財政的變化速度遠高于BOT的周期,幾乎每年都在變。然而,水務本身是公共服務,在發展過程中,水務行業受到產權改革方向和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刻影響,蹣跚前行,非議不斷。
很多人說水務行業一定要讓企業賺錢嗎?一定要上市嗎?一會兒靠政策性國企,一會兒靠地方城投公司發債來完成基礎設施建設。在這樣不斷反復爭議的過程中,水務行業對投資的依賴一直在振蕩,但通過20年的歷練,引領方向的扎實的產業基本面已經形成。現在四萬家環保公司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從事水務行業的。
充滿挑戰的2020
2020是水業發展的分水嶺,分水嶺恰恰是因為2020年充滿挑戰。這個挑戰不僅僅是撲面而來的疫情,還有國際形勢的變化,增長模式的變化,至少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。國家也進入到一個新時代,怎么理解新時代?新時代有哪些特征?
首先,未來城市化的模式在發生變化,越來越多的區域性城市開始興起。環保的甲方開始變化了,以前的甲方可能是城鎮、市人民政府,未來可能是粵港澳大灣區、京津冀、長江經濟帶11省市給出的聯合訂單。因此,未來很難在一個點上進行經營,越來越多的訂單表現出跨流域、跨區域、跨專業的特征。
其次,所有的工業企業都面臨綠色化的必選項,他們在思考如何主動地進行綠色化改革。甲方的改革將嚴重影響供給方的商業結構和價值觀念。
此外,新時代還有很多新的特征,比如,以人民為核心的特征,注重人民的感知。在黨領導一切的情況下,沒有一個經濟行為會離開政府,全球都在強化政府對經濟的主導作用。
環保企業的九種死法
新時代的特征對2020年后的水業,影響猶大。產業清晰地體會到了不確定性的影響,做企業越來越不容易。但是環境產業沒有經歷過冬,一位企業家曾說過,“這個行業如果龍頭公司沒有破產清算,就不能算經歷了冬天。”
2020年正在經歷冬天,一路高歌的環保行業在這兩年體會到了冬天的寒冷。以前行業都在講怎么發展,現在我則總結了環保企業的九種死法。
企業生死之劫之原因分析
企業的生死之劫有很多原因,這里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展開分析。
內部原因
水業停留在產業化的初期。產業化的標志是什么?是生產的標準化、連續化、集約化。其實很多企業之所以很大,是因為積攢了很多小項目,自身實力卻沒有很強。因此,低水平的產業化發育程度,可能導致行業耐受風險的能力降低。
大的小企業,低質量重復。我記得在六年以前,當時北控水務的執行總裁胡曉勇和我探討一個話題,他說企業越做越大,但是心里卻發慌。因為雖然企業大,但不是真正的大企業。有些大企業是由很多小公司疊加在一起的,如果沒有有效的管控就會產生失控的危險。低質量的重復構成了“大”,這種大企業病在環保行業普遍存在。因此,水務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與其他產業化程度很高的行業相比,還是存在巨大差距的。
未經歷風雨,怎么見彩虹?環境產業沒有真正經過冬天的歷練。沒有經過生死的歷練,就不能造就一個堅強的鋼骨,因此未來在競爭中必然會有一批企業倒下。
創新乏力,隨波逐流。很多企業在重復一個跑道,缺乏創新能力。大部分企業都在埋頭做事情,沒有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和思考。慶幸的是,環保行業是一個沒有天花板的朝陽行業,有很大的想象空間。遺憾的是,一個一個領域逐漸變成紅海。
成本中心,產業價值迷失。我一直認為,一個偉大的產業,一個支柱產業不能是甲方的成本中心,必須要為對方創造價值。目前,絕大部分企業做的是末端服務,在花甲方的錢為甲方消災。因此,這很難形成一個支柱產業,不可能偉大。
外部原因
首先,水務行業面臨政府支付環境的變化。減稅降費倒逼政府過起了苦日子,水業收入中政府支付是源頭,水務行業正在面臨政府支付能力不足的挑戰。
其次,水務項目合作期動輒幾十年,而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強、變化大、周期短,短貸長投風險又很大,因此水業與資本的特征是偏離的。
第三,很多新興市場看上去是非常漂亮的跑道,但是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,進去以后可能會“淹死”,叫好不叫座。
第四,監管嚴格。環境安全監管越來越強,老百姓的感知不斷加強。
第五,政策性國企的興起與資產回購。包括政策性央企、省級“環保類”集團的產生、市一級國企的復活,他們帶著行業使命和政治任務而來。(相關新聞:24家省級“環保類”集團橫空出世,偶然or必然?)
立足環境治理現狀 感知水業發展脈搏
在上述背景下,我們一起感知水業的脈搏。生態環境治理仍然是三大攻堅戰之一,生態環境始終得到中央的重視。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、山西等地的考察中均提到了生態環境治理問題。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治理力度沒有變,但有一些客觀因素在發生變化。
服務業的回歸
水務行業、環境行業本質是服務業。建環境設施的目的不是為了建設而建,是因為原來沒有設施,所以水務行業在特定階段猛一看長得像建筑行業。施工、設備、工程成為服務的主角,產業都是圍繞建設而展開的。
但當環境設施建設了幾萬座的時候,環境產業回歸到服務業主業上。建設施的目的是為了治理環境,是為了還社會碧水藍天。不運營,不服務,就不能構成環境設施建設的初心。水務行業現在正式回歸服務業,服務模式以感知和目標客戶為核心,也不斷涌現出一些新模式和新業態。
另外,環境產業發展20年,最大的財富是積攢了一批人才。從服務業的角度來看,未來,人才是一個企業最大的財富。評估一個企業不能只看資產,技術只是手段,人才是核心。
從規模化到高質量發展
原來追求規模,現在必須追求服務質量。一方面是新基建,新基建不僅僅指5G信息技術,也包括環境基礎設施的優化。但很多設施還處在孤島中,沒有發揮出效應。因此,激活已有設施的效率是新基建的根本;另一方面是提質增效。利用智慧手段,發揮工匠精神,追求智慧化、精細化,用科技創新來提升單一園區的服務質量,包括污水處理廠、廠網站一體、廠網站河岸經濟一體、山水城產文融為一體等。
水業資產屬于人民
五年前,習近平總書記說過“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。”在那之前買房子是為了投資,從那以后買房子的性質發生了變化。其實水業資產也是用來做服務的,不是用來炒作的。遺憾的是,過去20年大部分的利潤來自于資產的差價,有些公司融資成本低,資產收益率高,產生了差價,有了收益,但只有20%~30%的收益來自于技術團隊的服務。
一個公司在人身上花的成本,決定了這個公司服務水平的高低。靠資產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,誰代表人民誰就持有資產。資產收益率的比重下滑是必然趨勢,任何一個產業回歸服務業的時候,資產收益率都會下降,資產最終會回到以政策性央企為核心的主體,留給市場的是經營性資本和技術服務。
水業資產成為水業跑道劃分的核心標尺
水業資產會成為水業跑道劃分的核心標尺。如今已經形成了萬億級的水業資產規模,這些資產將重新成為市場驅動的關鍵。未來存量資產會進入以下五個類別。
其中,非經營性資產只能由各級政府代表人民持有,尤其是一些河道、管網;受政府委托經營壟斷資源和命脈資源的資產由政策性國企來持有,因為這些資產的收益率達不到融資的6%、8%要求,但是具有經營性;對于達到市場要求的經營性資產,從社會利益出發,不能指望資產有高的超額回報。這類資產會有兩類主體拿到,其中的競爭性資產類應由經營性國企持有,另一類由民企、上市社會企業持有。目前的趨勢是經營性國企和社會企業這兩類企業正在進行混改,目前我們已經見證了二三十例經營性資產的混改,雙方企業共同持有經營性的資產,既保證效率,又保證資產的安全。而技術性服務資產是技術民企的跑道。
所有基于所有制的市場政策都屬于歧視
所有基于所有制的市場政策都屬于歧視,不要拿所有制來區分一個賽道中的企業,而應該拿企業的賽道來區分企業的所有制。國企民企分跑道,各具優勢。技術性服務、市場性服務屬于民企的跑道,民企如果進入到了政策性國企的跑道,很難支撐起收益率,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風險。
人民的感知成為服務成效的核心要素
從單元設備,升級到創造價值的成套裝備,悶頭在單元服務上賺錢不長久,末端單元服務的PE回落是常態。人民的安全感、獲得感、滿足感是所有環境服務的判斷標準,而不是檢測報告、不是院士的評價。一位書記曾說,“老百姓的鼻子是檢驗二噁英的唯一標準。”沒有讓人民感知到幸福感,就不是好的服務,所有的服務都應該向感知靠攏。所以,我們提出從單元服務要升級為成套服務,除非你做成高通、英特爾這樣的超級技術公司,要不然你就必須面向客戶。
只有成為奇點,才能鏈接更多價值
我們的社會被互聯網,被金融,被資本連接到一起了,人才和資本是守不住的,只有成為細分領跑,成為燈塔,成為奇點,才能鏈接價值。整齊劃一的更高更快更強,屬于工業文明,不是生態文明的主基調。未來的價值更多是鏈接來的,就像BAT的成長,二十年做了幾千億的價值,這是鏈接產生的價值。循環奇點規律在我所著的《兩山經濟》中有著詳細的分析。(相關閱讀:傅濤:環境產業的未來價值在于鏈接)
接近客戶才是真硬核
高利潤不是競爭出來的,所有競爭的項目都帶來不了高利潤。高利潤一定是基于用戶導向,創新設計出來的。比如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董事長趙峰談到的很多長江大保護思維,都是在創新模式之中獲得發展的。
水業企業既要政府補貼,也要市場收入
政府補貼的比重越低越市場,只有市場收入,會困于短視。只有政府收入,會偏離客戶價值。水業企業既要政府補貼,也要市場收入,實際上這是一個體系。
最后我想說的是,我們要感恩這個時代,雖然這個時代充滿了不確定性。但是一個創新的企業,一個朝氣蓬勃的行業,不怕不確定性,因為不確定性才有很多機會。讓我們開放胸懷,一起擁抱未來。